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行为模式。目前,针对孤独症的治疗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
马上就是世界自闭症日了,今天一起来分享那些大众对孤独症的错误认知,以及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信号。一起来看看吧~
大众对孤独症的误区
1、误解为心理问题或是性格缺陷
许多人将孤独症等同于“性格孤僻”或“心理障碍”,认为是父母教养不当或孩子故意封闭自我。但实际上,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与遗传、环境等生物学因素相关,而非后天心理问题。
2、认为孤独症儿童要么“天才”要么“弱智”
影视作品里常将孤独症与“天才”关联,但现实中**仅约5%-10%的患儿在特定领域(如记忆、音乐)有超长表现,而约50%**的患儿助力处于中度或重度低下水平,多是需要后天教育支持。
3、认为孤独症可自愈或无需干预
有人误以为孩子长大后症状自然会好转,但孤独症是终身性疾病,未经干预可能导致社交和认知能力持续退化。早期干预(如行为训练、教育支持)能限制改善预后。
4、混淆孤独症与抑郁症或精神病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而非情绪低落(如抑郁症)或幻觉妄想(如精神病)。两者病因和表现完全不同。
5、认为孤独症儿童无情感或同情心
孤独症儿童并非缺乏情感,而是难以理解他人情绪或表达自身感受。比如,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沟通而表现出冷漠,但实际上内心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何识别孤独症早期信号?
核心预警信号有“五不一重复”,具体为:
“五不”
不说:语言发育迟缓,2岁仍无有意义语言或仅重复他人话语
不看: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表情无反应
不应:叫名字无反应,对声音敏感但无法分辨来源
不玩:缺乏互动游戏能力,如不会挥手再见或分享兴趣
不理解:无法理解他人情绪或社交规则
“一重复”
刻板动作,如反复转圈、摆弄物品,或是兴趣狭窄,如对特定的数字、声音的过度关注等。
分年龄段的早期表现
1岁前:缺乏眼神交流,对人脸无兴趣,不会用哭声表达需求,哭闹原因难以判断
1-2岁:无共同关注,如不指向感兴趣的事物,语言发育迟缓
2-3岁:重复行为增多,抗拒改变日常习惯,对拥抱反应冷淡
其他提示性特征
睡眠障碍:婴儿期频繁醒来或入睡困难
感觉异常:对声音、光线过度敏感或迟钝
情绪波动:突然哭闹或攻击性行为,可能因无法沟通引发
建议与行动
1、及时筛查。如发现这些信号,建议家长从还愁1岁起就进行发育评估,使用《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无误规范》工具辅助诊断。
2、科学干预。确诊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行为分析法,结合家庭支持与学校融合教育。
3、社会支持。避免歧视或过度保护,营造包容环境,帮助患儿逐步适应社会。
通过正确认知和早期干预,多数孤独症儿童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能力,部分甚至能独立学习和工作。一味地保护只会折断他们的飞翔能力,去碰、去撞、去面对才能逐渐学会如何独立生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