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最好吃的疫苗”,你还记得吗?

1953年3月26日,小儿麻痹症免疫疫苗首次研制成功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其病原体是一种专门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中运动神经细胞的嗜神经病毒。该病毒会导致相关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引发萎缩,尤其影响1至6岁的儿童群体,即便幸存者得以保命,也常伴随终身残疾。脊髓灰质炎之所以令人闻风丧胆,不仅在于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更在于其发病前的隐匿性。疾病初期,患者往往仅表现出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极易误导家长采取常规感冒治疗措施。然而,当发热减退之时,部分患者却会突然出现肢体瘫痪,病情严重者甚至波及呼吸肌,导致窒息死亡的悲剧。

1953年3月26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病理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博士成功研发出针对小儿麻痹症的免疫新疫苗。全球范围内近百万儿童参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试验接种,为后世提供了对抗脊髓灰质炎的基本且有效的防护手段。

新疫苗实验成功

1916年,美国纽约首次遭遇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超过9000人染病,其中多为儿童。此后,患者数量持续攀升。至1952年,美国报告的病例数已激增至57628例,脊髓灰质炎成为二战后美国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胁,民众对此的恐惧仅次于核战争。鉴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们迫切期待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

1938年,著名脊髓灰质炎患者、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发起并建立了脊髓灰质炎全国基金会,旨在救治患者并资助疫苗研发。

1947年,匹兹堡大学的乔纳斯·索尔克开始投身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他提出了一种颠覆传统的观点:使用活病毒存在巨大风险,而应探索在灭活病毒的同时保留其引发免疫反应的能力。这一观点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因传统疫苗均基于毒力减弱的病毒制成,索尔克因此遭受了同行的质疑与排斥。

然而,索尔克并未放弃。1952年,他成功研究出一种新方法,利用甲醛使在猴神经细胞中培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失活,虽然病毒完全失去了活性,但注射入宿主体内后仍能激发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力。经过一系列艰难的实验,索尔克最终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在索尔克的不懈努力和各国政府的协助下,该疫苗得以广泛推广,小儿麻痹症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中国曾经“最好吃的疫苗”

在中国,脊髓灰质炎或许不为众人所熟知,但提及“糖丸疫苗”,几乎无人不晓,它被誉为“甜蜜的健康守护者”。这种口感甘甜、令人回味的小糖丸,正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疫苗。

正是这颗看似不起眼的小糖丸,在我国脊髓灰质炎防控历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为最终消除脊髓灰质炎奠定了坚实基础。1958年,被誉为“糖丸之父”的顾方舟教授成功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为我国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顾方舟在苏联考察期间,面对“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技术争议,他果断决定,我国应选择活疫苗技术路线。195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携手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事实证明,顾方舟当时的判断是对的,1960年,我国首批脊灰活疫苗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脊灰歼灭战的全面打响。同年12月,500万人份的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使用。

然而,一个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如何研发出既便于运输又受儿童喜爱的疫苗剂型?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顾方舟团队成功研制出糖丸疫苗,并通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很快,这一创新疫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进入新世纪,2000年,在当年卫生部举行的“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郑重签字,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传统的“糖丸疫苗”(tOPV)包含3个血清型的疫苗毒株,其中的Ⅱ型组成部分可能引发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目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已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安全、有效的疫苗剂型。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人民日报》《中国近现代医学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05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寂静杀手’—骨质疏松症

    ‘寂静杀手’—骨质疏松症 涂吉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ji.tu@ibms.pumc.edu.cn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但有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

    2025年4月1日
    3800
  • 新研究!幽门螺杆菌即使被根除,胃癌风险仍然存在!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关于幽门螺杆菌如何诱发胃癌,以及即使根除后为何仍有可能发生胃癌的问题,科学界尚未完全阐明。为此,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的杨仕明和肖煜峰领衔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深入探索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机制,特别是“…

    2025年2月27日
    10500
  • @家长,百白破和白破疫苗调整后的详细接种攻略来了,快收藏!

    2024年12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免疫程序调整实施技术方案》,方案详细介绍了调整后的具体实施要求,怎么接种,怎么补种,您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调整后的免疫程序是什么?自2025年1月1日起,适龄儿童按照调整后的免疫程序接种,即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 还需要再接种白破疫苗吗…

    2025年1月7日
    27700
  • 春季易发“情绪病”?可能是这些因素影响了你

    乍暖还寒的春日,当樱花缀满枝头,有些人却陷入莫名的焦虑与低落。这种被称为“春季情绪病”的现象,在精神心理科门诊量统计中呈现显著季节规律。 北京某医院数据显示,每年3—5月抑郁症初诊量较冬季增加37%,自杀率也呈现春季高峰。这种反直觉的季节性心理波动,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反应。 一、生物节律的春季震荡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介绍,人体生物钟对光照变化异…

    2025年3月29日
    4500
  • 神出鬼没,每年导致40万人截肢,这种动物被联合国列入“危险疾病名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人遭遇蛇咬,其中,12万人因此丧命,还有40万人被迫截肢。 撰文 | 刘六七 审校|河边的卡西莫多图为蛇蜕去的皮(图源:网络) 在非洲肯尼亚的一个小镇,11岁的比阿特丽斯坐在路边,用手划拉着地上的泥土打发时间。忽然,石缝中弹出一条“红线”,她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感到右手食指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 比阿特丽斯的父亲…

    2025年2月27日
    7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